發展年齡到了一歲以後(12 個月後)的孩子,在對於聲音的好奇心,以及遊戲的互動變得比較積極,因此遊戲的方式就要變得比較有” 互動性” 以及要有” 聲音” 的加入。
這一個時期的孩子,會喜歡發出不同的聲音,也會對於別人的聲音回應而有所回應,遊戲和互動變的有來有往;1 歲到1.5 歲的孩子,也會喜歡抱著布偶或是娃娃指出布偶的身體部位(如眼睛耳朵和嘴巴),甚至會學習大人餵食嬰兒的模樣,將食物餵給小動物或是大人吃。因此我們提出了下列幾種遊戲:
1. 模仿動物叫聲:
鼓勵孩子模仿動物的叫聲,並且嘗試著做一些口腔做動作的模仿,例如學鴨子” 呱呱呱” 的時候,將” 圓脣” 的動作做的精確一些,加強孩子的動作控制能力。
2. 輪流找找在哪裡(利用歌曲”1234567;我的朋友在哪裡…):
父母、小孩和玩偶排排坐(或是為成一個圓圈),由父母先指出/ 說出” 我的眼睛在這裡” ,並且問” 你的眼睛在哪裡” ,接下來由孩子指出自己的眼睛,再輪流指出動物的眼睛或是玩偶的眼睛,甚至可以對著鏡子,指出鏡子中的父母、自己或是玩偶的身體部位。
3. 我會跟你這樣做:
父母可以利用兒歌或是在遊戲指導語中加入旋律,讓孩子一邊配合音樂做出動作的模仿,例如”小星星”這首兒歌,父母可以配合上手握拳再放開的動作,代表”一閃一閃亮晶晶”,利用將手舉高至頭頂上代表”滿天都是小星星”,讓整個活動有趣又有動態的交流。
兒童從1.5 歲到2 歲開始,會有自己的遊戲玩法以及觀察/ 理解遊戲規則的能力,所以家人可以在遊戲中建立一些簡單的規則,例如” 等待” 以及”輪流”。在此時期的孩子也有了玩”假裝遊戲”的能力,扮家家酒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,我們針對上述的三個遊戲,做一些比較高層次的延伸:
1. 模仿動物叫聲:
此時家人可以在遊戲中加入”猜猜我是誰”的規則,也就是原本的單向模仿叫聲,現在要求孩子”聽”並且將正確的動物找出來,相對的,也可以請孩子模仿叫聲,由家長來猜。答對了可以使用”叮咚叮咚”(再加上手勢)的聲音,答錯了使用”答答”(再加上手勢),讓活動更加複雜有趣。
2. 輪流找找在哪裡(利用歌曲”1234567,我的朋友在哪裡…):
此時除了基本的身體部位指認之外,父母可以加入”歌曲接龍”的技巧,也就是在唱歌的過程中,先試著不唱最後一個字,等待兒童做出反應。
若最開始兒童也許不知道如何反應或是不知道最後一個字是什麼,父母可以等待兒童幾秒鐘後再繼續接下去唱,這樣可以讓孩子”專心”聽歌或是試著去”把歌詞完成”,提升其專注力以及記憶力。
3. 我會跟你這樣做:
除了動作模仿以及交流之外,父母可以加入”123木頭人”的遊戲技巧。
除了讓孩子去模仿動作之外,也可以創作出”123小鴨子”的遊戲,此時的規則可以是要模仿叫聲、要找出鴨子卡片、或是要學鴨子走路;孩子也可以透過這樣的規則將口語融入遊戲中,嘗試著延長使用的句子。
隨著年齡的增長,孩子的活動度、專注度、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也會隨之提升,因此有彈性的在家教育以及親子互動,將會有助於孩子的成長以及父母的教養能力,與大家共勉之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