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飽受爭議的3C產品,如何將阻力化為助力?

(電視節目、卡通、DVD、遊戲機)

基礎理論篇

報導一:

美國研究指出,四歲兒童每天看9分鐘的海綿寶寶,在學習過程中,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、斷其記憶力下降的情形。

報導二:

日本大阪教育委員會發表的調查的結果指出,大阪市內國小學業成績表現不佳的學童,有二種特定生活型態,一是沒有每天在家吃早餐/甚至是不吃早餐,二是每天看電視時超過3小時

報導三:

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研究顯示,嬰兒過度觀看電視影音光碟,會減緩幼兒期的語言發展能力。孩子觀看DVD所設計的實驗發現,每天都觀看DVD影音的嬰兒,比完全不看DVD的同齡孩子理解的單字,平均少6~8個;17%看DVD的小寶寶比不看的寶寶語言判斷能力差;也沒有證據顯示看DVD對孩子的發展有任何助益。

 

 

    科技日益進步,忙碌的生活讓親子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形是有了很大的變化。

越來越多的研究或報導告訴我們:卡通、電視節目、電玩、DVD等3C產品,將會影響到兒童的發展(包含注意力發展、語言發展、社會互動技巧等)。家長們開始恐慌,茫然不知如何處理。

我們當然無法拒絕科技的進步,但是如何聰明的善用親子互動、家庭教育小技巧,善用被認為妨礙孩子發展的單向式3C產品,化阻力化為助力。

以下將分為二大部分理論;

第一部分將討論溝通的基礎理論,

但二部分將針對實際運用的方法進行介紹。

 

原理詮釋

    溝通,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,總是需要有來有往,有溝才會通。

對成人而言,自說自話是沒有成效的,沉默不語是沒有人理解的。成人如此,更何況是正在發展中的兒童。

語言的學習,溝通技巧的使用,是一種雙向式的互動,也就是有所往來的學習歷程,這也就是「動態循環溝通學習模式」

假想我們玩翹翹板,總是需要一方用力彈跳,另一方順著力度在接下一次的彈跳。這樣的翹翹板遊戲會很有趣,會是雙向的,可以隨時調整上下的速度和高度。單向的溝通或是語言學習,就像將石頭丟進水中,雖然泛起陣陣漣漪,但是漣漪擴大後就逐漸的消失,沒有留下任何痕跡。

 

初期學語言過程

    嬰兒從牙牙學語開始,先自己玩不同的聲音,在某次發聲的過程中,說了/ㄅㄚ/的聲音,這時家人就很開心的給予回應;他了解到,一個叫爸爸的人就會出現在他面前,滿足所有要求。

陪著寶寶玩,有來有往,寶寶就會發現發出聲音→家人回應更多聲音→再發出聲音;有叫麵包的東西出現/或是有個叫爸爸的人出現,這樣動態的循環,開啟了語言表達、溝通互動的開始。

語言學習的過程中,孩子接收了生活中自己觀察的,或是被教授的種種知能,經過了訊息的吸收與轉換,運用在日常溝通上。

舉例來說,由單詞/車/開始逐漸增加為二字詞/車子/,短句/大車子/,再增加為/好多大車子/,甚至是/我今天看到在馬路上有很多大車子/的敘事句型。

在這樣的語言學習過程,孩子不會是單向的接收訊息,而是需要家人或是其他人給予互動的機會,進行動態的溝通。

 

如何溝通

    孩子學習的/車/的概念,他可能是聽到/車/的聲音,將視覺的形體概念和/車/的發音方式做結合。

當孩子說/車/,媽媽會將車子的玩具買給他,陪著他玩,甚至媽媽會告訴他,這個車子有四個輪子,也有車窗、車燈等。

當孩子從電視上、書本上學習了大小的概念,學著說出/大車子/,這時父母會回應他,/在路上有很多大車子,我帶你去看/,或者是/這裡有很多大車子喔,有黃色的,紅色的和綠色的/。

這樣的動態溝通讓孩子學習到,將從單向的訊息管道接收的訊息,運用在日常溝通上,甚至這樣有來有往的動態學習,讓孩子進展到較為高層次的敘事技巧,/我今天看到在馬路上有很多大車子/。

 

(待續...........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柯老師 的頭像
    柯老師

    柯老師的互動教室

    柯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