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名最近因為反彈到醫院做做語言治療,讓父母傷透腦筋,每天固定發音練習,總是被同學取笑為臭乳呆,小名每天都好累好累。

構音教學,總是讓人又愛又怕,當孩子構音進步了,在人際溝通有了自信心,是一件愉快的事情。每天煩躁的反覆練習,固定呆板的仿說詞彙,練習句子,總是讓孩子失去耐心,父母也跟著打仗。其實,構音練習其實可以很簡單,很愉快。

 

旋律語調教育法MIT (Melodic Intonation Therapy)、在音樂教學理論中,介入目標是利用音樂式的語調、持續的發聲與有節奏的輕拍,來訓練口語的表達,在文獻記載多運用於失語症成人。

雖然在介入對象有所不同,但是我們發現,在構音治療過程中,加入旋律、節奏以及重音的提示,提供視覺、觸覺、聽覺的多元線索,輔助孩子捉住重音、抑揚頓挫以及節奏,讓練習不再是枯燥乏味,具有更多的樂趣。

 

實際運用:

 今天小名要練習舌尖音/ㄉ/,老師也提供了和ㄉ相關的詞彙,養樂多總被小明說成養樂ㄎㄨㄛ,小名試著將舌頭向外伸出來,但是總找不到正確的時間點。在過程中,我們加上旋律及設定好的節奏,並且告訴小名,聽到老師拍手,或是拍小名肩膀時,就可以將舌頭伸出來並且發音。老師也將小名喜歡的兒歌”一隻哈巴狗”改編為”多多之歌”,讓小名在練習發音練習的後,有更多樂趣。

嘗試多元化的教法,融不同專業理論,將可以為孩子在傳統的練習模式中,加入更多樂趣,讓練習也可以成為親子互動的好契機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柯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