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/1受邀參加新北市專業團隊內部研討會,在研討會裡,與大家分享了跨專業合作:結合多元藝術課程。

 

在課程研討會尾聲,有二位老師提出很棒的問題,除了感謝老師的提問之外,也在這裡將問題和答案和大家分享。

 

 

Q:針對不語症(選擇性不語症)的個案,是否可以使用音樂和語言的技巧,協助該名學生?

A:倘若該名學生在校以外的情境可以自主的使用口語進行溝通,在學校教室內總是不說話,建議可以進行下列的課程調整與設計:

  • 使用非口語的方式進行溝通。全班同學一起玩「比手畫腳猜一猜」的遊戲,在課堂時間內,包含老師的每個人,試著使用肢體語言、溝通圖卡進行需求的表達與回應。

    例如,老師要同學收作業本,老師只能使用手勢或單音,指著作業本,請大家將作業本往前傳到講台上。

    遊戲目的在於,讓學生體會並且理解,不一定要口語才可以溝通,同理這一位不語症的學生,也讓該學生知道,我們大家也是可以跟你溝通的。

    • 進行模仿聲音的遊戲,將學生分為兩組,老師出示圖卡,由學生發出特定的聲音或是叫聲,同組隊員猜猜出答案就可以得分,內容包含了模仿動物或是交通工具的聲音。

      遊戲目的在於,將溝通的方式由肢體語言,逐漸轉為以簡單聲音(表某特定物品,有意義的聲音)作為溝通互動的媒介,以遊戲的輕鬆氣氛增加”溝通”的樂趣。

      • 進行歌曲接龍的遊戲,選擇班上學熟悉的歌曲或是兒歌,學生圍成一圈,將該學生放置在中間偏後的順序,由老師先開始。

        每位學生只要負責接唱一個字,也就是每一段的最後一個字,一閃一閃亮晶”晶”,滿天都是小星”星”,掛在天上放光”明”…。

        遊戲目的在於,利用音樂的旋律與輕鬆氣氛,針對簡單熟悉的兒歌,讓學生使用口語的模式由簡單聲音逐漸轉為單字。

        • 逐漸增加歌曲接龍所需要唱出的字數,甚至慢慢可以請該學生使用口語回應問題,例如,請問一下滿天都是甚麼阿?『小星星』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Q:針對國中特教班中低口語和無口語的學生,老師會建議使用音樂進行口語的引導,但是班級老師會強調是否可以使用合乎學生年齡的歌曲,而不是使用兒歌,老師如何給予建議?歌曲如何做選擇?

        A:音樂和歌曲的確可以作為引導低口語個案使用口語的媒介,老師可以針對個案的成長背景慣用語言教養方式進行歌曲選擇。

        兒歌也許不是符合其生理年齡,但是也許在個案成長過程中,兒歌也許是讓他記憶最為深刻的。也有個案因為自小由長輩帶大,雖然慣用語言為國語,但是對於台語老歌的反應較為明顯。因此,歌曲的選擇可以多方面去嘗試,多元類型的歌曲都可以是引導的媒介。

        此外,老師也必須讓班級老師明白,歌曲是一個引導低口語學生發音的媒介,但是目的在於”讓學生可以隨著旋律、熟悉的歌詞進行接唱”,所以,不一定要合乎學生年齡的流行歌曲,才是好的歌曲。歌詞簡單、記憶深刻的旋律,才是良好的媒介。

        多元藝術(音樂、藝術、遊戲、舞蹈、戲劇)可以是一種貼近生活的、營造氣氛的媒介與策略,利用多元藝術的聯合課程,協助並且提升教學的效果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 

        arrow
        arrow
          全站熱搜

          柯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