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強是是一位六歲的男孩,在三歲的時候被診斷為自閉症,父母很積極的接受各式各樣的治療課程。

逐漸的,小強出現的問題行為、自我刺激、過動不專注的情形,逐漸的改善,認知的表現也是跟上了六歲的發展標準,在人際互動的動機也提升了許多。唯一讓小強父母困擾的是,小強不喜歡開口說話,就算開了口總是聽不清小強說些什麼,開口說話的小強似乎很痛苦,總是抓不準要如何準確發音。

到醫院接受發音治療(類似於正音班),上課的老師告訴小強父母,要加強口腔按摩,在家中要練習發音(例如將所有關p/b發音的詞彙,不斷的練習),但是效果總是有限。

 

 

針對小強的情形,特別是在言語表達/動作控制所出現的障礙,不會是只有單純的發音問題或是構音問題,而是一種『運用障礙』,也叫做『失用症』。這是一種獲得性障礙,專指腦部損傷或是腦部發育不完全者,不能做已習得的有目的或熟練的技巧性動作。但應排除由於肌力減退、感覺缺失、震顫、肌張力障礙及認知、記憶、理解、注意障礙而導致的運用障礙。

 

失用症患者能以正常的幅度、力度和速度運動其肢體,但不能完成要求的特定動作或姿勢。

可以分為:

1.肢體運動失用

2.概念運動性失用

3.口臉失用

4.言語失用

5.結構性失用

6.穿衣、步行失用等幾種類型

 

小強的情性比較偏向第4類型,言語失用症,apraxia of speech,簡稱AOS

這樣的個案,會出現以下的特徵:

語言功能本身正常,語言理解能力是正常的,但不能很好地用口語進行表達,常出現發音吃力、笨拙,有『口唇摸索發音』的情形、有音位錯誤,而且每次錯誤不穩定。

 

在實際的生活情境爭,出現類似像小強的情形,父母往往會困惑,孩子是不想開口說話,還是無法開口說話,除了到醫療院所尋求專業協助諮詢之外,父母也可以先觀察孩子,看看孩子在使用口語(語言)、甚至是玩聲音的時候(非語言),是否出現無法模仿、找尋不到發音位置、表情掙扎吃力的情形。

 

以下提供幾個技巧,讓父母做簡易的判斷。

    1.    和孩子一起玩「非語言」的模仿遊戲。

例如抽卡片,模仿動物叫聲或是交通工具的聲響,觀察孩子是否可以佛訪嘴型和聲音。

2.    利用嘴巴製造音樂,嘗試各種口腔技巧。

有點像是電視節目中的口技表演,吹口哨、抿嘴唇、牙齒碰撞、鼓起臉頰吹氣等等,可以搭配一些背景音樂,讓孩子進行模仿與互動。

3.    肢體動作的模仿。

編一套簡單舞蹈動作,例如拍拍手、跺跺腳、扭扭腰,讓孩子模仿,當然也可以是父母模仿孩子。

4.    逐漸的將非語言改為語言。

從簡單的單音開始,逐漸延伸到二字詞,甚至是三字詞或是短句子,觀察孩子的模仿以及表達情形。

 

很多候,父母是第一線的觀察家,陪伴孩子成長與發展,只要多用點心,面對問題不慌張,隨時掌握正確醫療教育資訊,照顧孩子,真的沒有想像中那麼難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柯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