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我家小子大剌剌,渾然不覺說話傷到人

 

家長來信:

柯老師你好,

我家小子目前小學一年級,說話嗓門大,個性又急,從幼兒園大班開始,就有老師反應他在學校容易和同學起爭執,說話比較白目,所以在人際關係上也不好。原本以為是他年紀比較小不懂分寸,長大之後就會比較懂事,可是上小學一學期了,問題還是存在,甚至因為年紀大了,懂得事情更多,所以說話牙尖嘴利,很會辯解,就算知道自己做錯,好像也很難低頭認錯或是開口道歉。

之前聽說可以使用故事教學的方式,引導他去觀察別人的臉色,在適當情境說出適當的話,但是他又很精明,知道我說哪個故事是要影射他今天又被老師告狀,所以我很困擾,也很擔心他的人際互動,請問我應該要怎樣做才好?除了說故事之外,還有其他技巧可以用嗎?

 

上述小朋友在語用能力(也就是在適當時機或環境使用正確的語言)所出現的狀況,相信也是不少家長的共同經驗,孩子不知道要在甚麼樣的場所使用適合的語言,針對不同說話對象也應要有不同的說話內容,這往往也是在人際互動上出現狀況的關鍵所在。

 

針對上述小朋友的狀況,在溝通和語言表達的部分,我會給予下列建議:

  1. 1.          建立分享心情或經驗的溝通模式。

在這裡家長須要先以身作則,也就是在餐桌上或是睡前,習慣性的和孩子分享你今天在工作上得心情或是發生的大小事件,建議先從美好經驗或是正向事件開始。

接下來,再說說你對這件事情的感覺,分享完之後,再試著問問孩子,『你覺得呢?如果是你,你會跟媽媽一樣這樣覺得嗎?』

舉例

今天我坐捷運去上班的時候,有一位駝背的老爺爺走上來,沒有人要讓位子給他。一開始媽媽還很猶豫要不要開口請一位小姐讓位子,後來就有一位高中生大聲的說『請讓一下博愛座好嗎?謝謝』,後來這位小姐就立刻讓位子給老爺爺坐了。媽媽覺得那位高中生很勇敢,我都不好意思開口。如果你是媽媽,你會怎樣做呢?

 

  1. 2.          培養換位思考和同理心。

在平常與孩子分享生活經驗之餘,建議父母可以選同主題的故事書,特別是和情感、情緒、行為有關的主題。

在閱讀的過程中,採取第三人、旁觀者的角度進行分析和詮釋,切勿針對孩子的當天情形挑選特定書籍,這樣會讓閱讀和分享產生了壓力。

閱讀故事之後,父母可以針對故事主角所遭遇的情境以及解決問題的策略進行討論,如同上述的策略,父母可以先示範『我覺得小明好可憐,他都沒有朋友,但視我猜因為他很愛生氣,所以大家不喜歡他』,再問孩子『你呢?你覺得小明他可憐嗎?』

  1. 3.          建立問題解決能力。

閱讀故事或是和孩子分享經驗後,父母可以逐漸培養孩子問題解決的能力,也就是當孩子可以站在事件主角的角度思考後,可以請孩子幫主角解決問題。

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或是人際互動過程中,往往會有許多突發狀況,讓孩子不知所措,甚至只能以最原始、最直接的方式去解決,但是通常都是以肢體、口語直接反應,卻適得其反。在此階段一樣也可以由父母先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看法,再請孩子發表他自己的作法。

  1. 4.          鼓勵與自我期許。

在最後的階段,父母應該針對事件主角所作出的不好示範/行為和孩子討論,共同發現主角為什麼得不到他要的,並且引以為借鏡,『媽媽知道你不會跟小明一樣,因為他這樣做其實恨傻,交不到朋友還讓大家討厭他』。但是針對好的示範/行為,可以鼓勵孩子,『如果你也可以跟他一樣,你一定也會很棒,這樣做才會有人喜歡他』。從鼓勵且正向的角度,給予孩子鼓勵和自我期許,將會增加孩子的榮譽感和自信心,並且達到和故事主角一樣的好結局。

 

 

語言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,善用語言可以幫助孩子在成掌握成中得到美好經驗。父母只要抓住和孩子溝通的技巧和關鍵元素,就可以協助孩子在人際互動的領域,更加順利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柯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