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長來信內容:

老師你好,

我家女兒,妙妙,是幼稚園大班的小朋友,最近學校正在進行認識時間與看時鐘的活動,我和爸爸總覺得妙妙對於時間/時鐘概念的理解似懂非懂,請問在家庭活動與家人溝通得過程中,我們可以從哪裡開始協助妙妙一起學習,在家庭活動中加哪些元素,可以讓妙妙可以融入學校的進度?

 

 

相信許多家中有介於4-6歲兒童家長都有類似的經驗,面對許多有關”學習知識”的活動或課程,都會有點困惑,不知道要怎樣在家中陪著孩子一起學習,總是只能交給幼稚園或是安親班。

其實,廣義的學習,例如顏色概念、形狀概念、數量概念、順序概念、邏輯概念等,其發展有一定的順序,有了基礎能力(先備能力)之後,再發展出延伸的(更高一階)能力。

以妙妙的例子來說,父母可以先了解孩子是否具備下列基礎能力,再進行時間或時鐘的教學。

 

 

1.      具備黑夜和白天的概念

在日常的作息過程中,父母可以以類似順口溜或是看圖片說話的方式教導孩子。

『天亮了,妙妙該起床了,天黑了,妙妙該睡覺了』。確定孩子是否具備區分黑夜白天的概念。

2.      具備數字的概念

可以順著念1-30(也可以增加為1-60)。

除了利用兒歌之外,我們也可以加上視覺線索,例如『鉛筆1,鴨子2,耳朵3,帆船4…』,或是聽覺線索『星期一,猴子穿新衣、星期二,猴子肚子餓…』,加深孩子在聽覺以及視覺的印象。等待確定孩子理解數字的聽覺和視覺線索後,我們可以利用”老師說”的活動,確定當我們說『老師說,找找一找8在哪裡』,孩子可以理解並且指認出正確的答案。

3.      特定名詞加上數字的順序概念

將常用在時間的名詞加上數字,例如『星期一,星期二,星期三、1點,2點,3點…』等,並且讓孩子了解其順序性。並且在此階段教導孩子有關時間的詞彙,例如,現在、剛剛、今天、明天、昨天…等。

4.      具備特定時間或是特定日期的概念

可以從家庭或動中建立孩子的觀念,例如,『晚上了,妙妙八點要去洗澡,九點要準備上床睡覺了』、『明天是星期三,幼稚園要帶小朋友去公園野餐,妙妙要早起/七點鐘起床,不要賴床』。

5.      自我時間管理的概念

延續上一階段的活動,此時家人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與規劃一個行程或是活動,例如,『今天要去動物園,我要七點起床,八點半爸爸開車出發,到動物園需要四十分鐘,所以妙妙要先去上廁所』。除了將看時間的能力加入討論中之外,也可以培養孩子溝通互動與自我規劃的能力。

 

 

很多時候,在家庭活動或是溝通的過程中,多花一點心思去觀察孩子,家長們都會發現,其實學習的樂趣不會只是學校或是安親班可以帶給孩子的,是可以陪著孩子一起學習,從學習中體會親子之樂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柯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