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在台灣,由於音樂教育互動的缺乏,還有牽涉個案資料隱私權的問題,所以相信大部分的人都不太清楚音樂教育互動到底是「用什麼教育」。也曾經遇到過有家長表示「音樂教育互動跟我所想的不一樣」因此放棄了音樂教育互動。「音樂教育互動課到底長怎樣」這句話,每每總會讓我想起我開始音樂教育互動求學時的狀況…

 

        在一開始做臨床的時候,因為我們還不是很進入狀況,教授給了我們一套最陽春的模式,也就是說:規定我們每次的教學要有以下的幾個教育性活動安排: 1. 哈囉歌 2. 3. 4. 5. 6.再見歌。 而「聽」「唱」「動」「玩」的活動目的都是要朝「達成教育目標」前進。例如教育目標是「增強學業認知能力」,則就要有一個關於學業認知能力的「聽」的活動,「唱」的活動,「動」的活動,以及「玩」的活動。那時候為了要這樣將這四個音樂教育性活動填滿,讓剛是音樂教育互動學生的我傷透了腦筋,一直為了特定的活動類型而苦惱,極欲將這四個項目填滿。
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 臨床課結束的時候,我忍不住問了教授﹕「老師,我沒有辦法那麼清楚的將活動分為聽、唱、動、玩,因為這些活動都會同時又需要聽、又需要動、又需要唱、又需要玩啊!」教授笑著說「You got it!」。

哈囉歌,是讓個案熟悉環境,也是讓個案暖身的一個階段,個案在一個安全熟悉舒適的環境才會投入於治療中﹔接下來的「聽、唱、動、玩」是要提醒老師,要善用各種不同的音樂元素與呈現方法,以幫助個案透過多元化的引導與介入達成治療目標。因此在每次的音樂治療中,並不太常見到單純聽音樂一整堂課或是一直舞動,而是會根據個案的治療目標而有不同的安排,例如手指謠、故事書、音樂律動、音樂遊戲、樂器演奏、詞曲創作…等﹔再見歌,告知了時間並且讓個案準備好轉換的情緒與狀態。

 

        「聽、唱、動、玩」是音樂教育互動的基本四元素,透過元素的融合運用更能幫助個案的改變與成長。音樂教育互動可不是聽聽音樂或是唱唱跳跳而已的一堂課唷!為了達成一個教育目標,老師可是攪盡腦汁設計了多元化的音樂教育互動活動呢!

 

 

 

 

Write by 楊老師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柯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