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對早期療育,家有遲緩兒,家長可以做些什麼?

 

案例二:三歲六個月自閉症女孩

 

娜娜是一位三歲六個月的女孩,在三歲被確診為自閉症,受早期療育課程過程中,讓娜娜媽咪很苦惱,她發現娜娜在治療室中總是沉默不語,不願意配合治療師,在上課前總是要哭鬧一番。

開始上課的時候是個別課,老師在課後總是告訴納娜媽咪:娜娜不願意配合指令,看起來會的概念會因為配合度不佳而表現大打折扣。

漸漸的,娜娜原本的個別課出現了同學,一個、二個、逐漸的增加,最後成為五個小朋友的團課。老師再也沒有時間好好跟娜娜媽咪說娜娜的表現,只是簡單的帶過:因為娜娜不想配合,在課堂哭泣,所以得不到增強物(貼紙),要娜娜媽咪在家裡也是要一樣的要求她,如果沒有完成指令,就不給零食。

娜娜媽咪很困惑,娜娜真的需要團體課嗎?(雖然治療師說說娜娜要練習人際互動),娜娜在家中和爸爸媽媽學習的很開心,也展現了很多治療師說娜娜做不到的能力,到底要不要讓娜娜繼續到醫療體系接受治療?

 

 

針對娜娜的情形,我們不難發現家長總是在

1.      心疼孩子與堅持療效的選擇上左右為難。

2.      要不要相信專業,我的孩子到底在醫療情境中得到什麼?家長在家可以做得跟治療師一樣好嗎?

3.      如果一定要團課,家長可以選擇嗎,或者是治療師應不應該跟家長說明與討論,而不是只堅持自己的專業或是其他考量。

 

不論是站在老師的立場或是家長的立場,我們都希望學習是一件愉快的事情,也希望可以引起孩子的動機,進行學習或是溝通互動。

娜娜一進到治療室就哭泣,我們可以先探討其原因,是因為覺得活動難度太高,還是孩子本身有著情緒或是有不愉快的學習經驗。得到原因之後,建議家長可以與治療師一起討論可以為孩子作調整的方案(我想治療師一定也很樂意做這樣的調整與討論)。

另外,家長也可以在每次課後,利用3-5分鐘的時間,詢問治療師建議在家可以延續課程效果的活動,就像娜娜一樣,在家中可以很主動很開心的與家人一起學習,娜娜媽咪就可以記錄下治療師的建議活動(不論是在治療教室裡做的活動或是可以在家進行的活動),嘗試著把活動放入家庭活動中。

畢竟專業養成背景不同,我們也很相信治療師專業能力,治療室的學習環境也有別於家庭環境,有其不同的效果,所以親師共同討論調整方案(包含教學態度、增強/獎勵制度、家庭結構的調整等)這一個任務,就變得十分重要。

 

相信許多家長都和娜娜媽咪一樣,對於「團體課程」總有許多的疑問,也有一些家長對於團課是有著不愉快的經驗,聽過的例子有:沒有任何的告知,我家寶貝的個別課就變成團課、原本二人的團課,變成越來越多小朋友一起上課、因為個案量太多,上課老師根本沒有時間跟我做溝通或是課程內容的交接…等。

其實團體課程的立意是良善的,也是針對

1.需要人際互動練習的個案;

2.課程目標為藉由同儕示範/同儕鼓勵協助學習的個案;

3.需要將學習成效延伸至實際互動場合的個案,所設計的特殊課程。

孩子是否適合接受團課,可以是由授課老師共同討論(不同專業治療師)出來的結論與建議,平估課程的適切性與必要性,再與家長討論,在實施後進行進一步的成效評估與調整。當然在家長的立場,總是會希望家中寶貝可以有足夠的時間接受課程,這也是許多家長對於團課有所疑慮的地方,但是團課的好處,總是無法用「分享時間的多寡」作衡量。

 

除了親師之間明確的溝通、團課目標的設立、團課成效的再評估(相信這也是治療師所願意/必須要做的),家長也可以主動的做筆記或是詢問老師「上完課之後我們可以在家為孩子做什麼」,將訓練孩子的責任與技巧,也放在自己的身上,畢竟陪著孩子成長的會是親愛的家人。

除此之外,家長不妨換個角度思考,我們總會希望家中寶貝可以回歸到一般學習環境,在一般的學習環境,總是以團體生活/人際互動為主,可以讓家中寶貝逐漸的適應這樣的團體互動模式,也是一種成長與進步。

 

尊重治療師的專業技能,也尊重家長在家庭教養的專業技能,專業間彼此互信互助,良好且沒有隱瞞的溝通,一定可以為孩子的未來,勾勒美麗的藍圖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柯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